欢迎访问雷锋精神在线网站! 今天是:2024年5月19日 星期日
微博
 
今日荐读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荐读

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
浏览:1067次'时间:2020年2月25日
【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随着时代的变迁,为人民服务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同志把它发展为“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人民标准”,江泽民同志把它上升为党的建设的原则和目标,胡锦涛同志把它与发展观相结合,形成“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这一思想是为人民服务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升华。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和要求是:奋斗目标奔人民而去;手中权力为人民所用;根本利益为人民所谋;工作好坏由人民评定;心中位置数人民最高;人民和干部是主仆关系。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演进过程表明,党的宗旨的内涵和要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党的宗旨;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肩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并在领导人民闹革命求解放的伟大实践中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自己的宗旨,最终赢得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一脉相承,带领全党实践党的宗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宗旨的思想内涵和工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党的宗旨的理论升华和实际应用。研究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演进过程,梳理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和要求,对于全党提高践行党的宗旨的自觉性、用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统领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形成和丰富

 1944年9月8日,中央警卫团在延安为在烧炭中牺牲的战士张思德举行追悼会,毛泽东同志出席并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号召全党全军学习张思德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此,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被毛泽东同志和我们党不断丰富和深化,并被确立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一)《为人民服务》:一个命题三个思想

  在《为人民服务》这篇著名演讲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命题,成为75年来我们党最响亮、使用频次最高、最得民心的口号和思想。同时,阐发了三个重要思想。

  第一,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和军队的根本性质。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1004 历史雄辩地证明,正是这样的党和军队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具有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力量。正是这样的党和军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党和军队完全是为着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他们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他们的利益始终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一致,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第二,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和军队的使命与目标。毛泽东同志的演讲清楚地表明,我们党和军队的使命与目标就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解救”正在受难的中国人民,“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都是为着这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而走到一起。事实正是这样: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党和军队发动人民群众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满足了革命根据地内人民对于土地的需求。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全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实现了人民对于民族独立的渴望。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和军队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与国民党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实现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

  第三,人民和人民利益是我们党的工作的衡量标准。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不怕批评,欢迎意见,“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1]1004。我们就是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1]1004。是不是为人民甚至成为衡量一个人死的有没有意义的分水岭:“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1]1004;“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1]1004。

  《为人民服务》提出的一个命题和三个思想,成为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组织作风建设的重要理论来源。

(二)“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丰富和党的宗旨的确立

 1944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接见新闻工作者时明确指出,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此,为人民服务被完整表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45年4月,我们党召开七大,毛泽东同志在题为《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中指出:“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1]1027。接着,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他深刻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内涵:“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1094-1095 七大把为人民服务写入了《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理解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必须用心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了解他们的需要,必须决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接着,中国共产党把为人民服务规定为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

  至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了我们党的根本规定性,成为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

(三)党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为了践行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党制定了一整套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观点,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每个共产党员思想与行为的最高准则。二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我们党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利益,对人民群众负责就是对党负责;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对的、为人民群众的利益修正错的,反对一切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三是坚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但真正创造历史,决定历史前进方向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胜利。四是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人民群众是最伟大的老师,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是最丰富的教材;人民群众不仅是党的力量源泉,也是党的智慧源泉;我们党坚持向人民学习,向人民取经,将广大人民的智慧汇集成系统的经验和理论,用于指导人民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正确与否。党的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观点。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亲自为全党树立了一大批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榜样,特别是雷锋和焦裕禄两个重大典型,为引导和激励全党形成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和优良风气,发挥了巨大作用。

  党的群众观点、党的群众路线以及榜样的力量,使我们党始终践行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二、“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发展和运用

  对于被毛泽东同志确立为党的宗旨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我们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创造性地予以继承、丰富和发展,使其与时俱进,更加富于时代内涵,更加合乎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

(一)邓小平:把党的宗旨发展为“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人民标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那一年,世界经济科技快速发展,而“文革”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国家处在百业待兴的状态。邓小平同志支持的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确立了“实践标准”的权威,迎来了我们党的伟大觉醒,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

  针对“政治可以冲击其他”的观点,1978年9月,邓小平同志指出:“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2]128 邓小平动情地表示:“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3]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慢,那就没有优越性,这是最大的政治”【3]。在同年12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同志明确认为: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这就是今后主要的政治。离开这个主要的内容,政治就变成空头政治,就离开了党和人民的最大利益”【2]150。

  我们清晰地看到,邓小平同志这些思想所体现的,是他铭刻在心的党的宗旨;他斩钉截铁地认为,把人民生活改善、增进人民福祉搁在一边,说什么、做什么都是白搭。

  邓小平同志在一步一步地设计和推动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创办经济特区,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大力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大量引进外资,发展“三资”企业;推出股票市场,发展股份公司;国有土地实行出租、转让,等等。这些举措使我国开启了快速发展的进程。然而,“左”的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不时地有人冒出来指手画脚,说什么改革开放引进了资本主义;多一家“三资”企业就多一分资本主义,等等。一些地方和干部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讲话中提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372 这就是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根据这个标准,任何工作、做法、政策,只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是正确的,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毫无疑问,这个标准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破了各种束缚人们手脚的桎梏,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今天分析“三个有利于标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第一,“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党的宗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二,“三个有利于标准”清除了党的宗旨实现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思想障碍,畅通了我国人民走上幸福生活的道路。第三,“三个有利于标准”指明了实现党的宗旨的关键所在,这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因此,“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重要丰富和发展。
 
  既然我们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私利,我们的一切奋斗和努力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因此,在邓小平同志看来,我们的工作如何当然应该由人民来评价,而且人民的评价算数。他指出:要把“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一切工作是非成败的标准——我们称之为“人民标准”。不用多说,“人民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深化,不同在于,“三个有利于标准”让党的服务结果说话,“人民标准”是让党的服务对象说话。

(二)江泽民:把党的宗旨上升为党的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邓小平同志开辟的改革开放之路,使我国走上了发展快车道,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进入21世纪,我们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国际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内人民内部矛盾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尤其党内存在突出的思想问题、组织问题和作风问题。因此,在外有压力、内有困难、风险不断、考验不断的形势下,我们党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把党锻造为一个信念坚定、作风优良、坚强有力的政党。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分析党所面临的国内外挑战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建党以来的历史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关键性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刚刚跨入21世纪的关键时刻对我们党的宗旨的高扬和发展。
 
  第一,“三个代表”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江泽民同志说:“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5]2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第一次表述。三个月后,即2000年5月8日至15日,江泽民同志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重点就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进行调研,进一步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5]6。

  第二,如何更好地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思考的重大课题。江泽民同志指出:“人类又来到一个新的世纪之交和新的千年之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三个代表’,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5]2他强调:“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党才能永远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5]15

 第三,“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建设工作的原则和目标。2001年7月1日,在我们党成立80周年庆祝大会上,江泽民同志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和要求,强调指出:“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与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全党同志一定要坚持把全面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统一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我们就是要按照这个要求,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伟大的党。

  因此,在我们看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的宗旨的关系不只是“一致”,而且是“发展”。发展就在于:一是它把党的宗旨发展成党的建设的原则,即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去建设我们的党;二是把党的宗旨发展成党的建设目标,即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三个代表”的党。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6]事实正是如此,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终体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在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指出:“八十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5]279,“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5]280,“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5]280。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了党章,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

(三)胡锦涛: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忽略社会发展等,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而把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进一步落实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实现这个发展”的重大问题上。

  “以人为本”,“就是将人民群众当作社会主体,视为社会的真正主人”【7],这从根本上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目标等重大问题。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以人为本”作了深刻的阐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8]624 正因为发展为了人民,因此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原因在于人民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正因为发展为了人民,因此发展必须是协调的,不能顾此失彼,缺胳膊断腿;正因为发展为了人民,因此发展必须可持续,我们不能这一届不顾下一届、这一代不顾下一代。就这样,“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重点要求。

  为了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实现为民造福,胡锦涛同志对“为民”提出具体而严格的要求:

  第一,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002年,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8]9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执政观上的具体体现。“权为民所用”,就是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于服务人民,造福人民;“情为民所系”,就是对人民群众都要怀有深厚的感情,时刻心系群众;“利为民所谋”,就是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要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9]532。每一个共产党员不仅要把群众放在心上,而且要把群众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想着群众;心里时刻喜群众所喜,忧群众所忧,恨群众所恨,急群众所急;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第三,要把群众当亲人。“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9]532 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要把人民群众当亲人来看,把人民群众当亲人来待,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如果对人民群众毫无感情或感情不深,对他们的冷暖安危就会熟视无睹、麻木不仁、无动于衷。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三、“以人民为中心”对党的宗旨的发展和升华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这个思想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对党的宗旨的发展和升华。

(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提出和丰富

  2013年6月,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党内自上而下展开。活动开始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出了一个崭新的号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最早出处。此后,他在讲话中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其外延不断扩展,内涵不断丰富,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是思想文化领域。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10]。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新闻舆论工作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道:“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11]314-315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主体,也是文艺作品的评价主体,文艺创作应立足人民需要,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作品。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道:“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12]哲学社会科学要以人民和人民的实践为主要研究内容,人民和人民的实践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源头活水”,脱离了这一源头,“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12]。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因此,我们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将学术研究与造福人民紧密联系起来。同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会全体代表和获奖者代表时强调:“坚持正确工作取向,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发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勤奋工作、甘于奉献,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13]新闻舆论工作者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站稳人民立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民,既教育人民又服务人民,既提高人民素养又满足人民需求。

  二是物质生产领域。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物质财富都是由人民群众的劳动所创造和决定的,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另一方面物质财富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鲜明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4]。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15]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和方略之一。

(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内涵和要求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和讲话,可以看到,“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或命题,而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对新时代我们如何践行党的宗旨提出了全面的要求。根据我们初步梳理,“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和要求是:

 1.奋斗目标奔人民而去(目标主体观)。人民群众向往什么,我们就努力实现什么。习近平同志在刚刚当选为我们党的总书记时,就掷地有声地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6]4因此,我们要努力实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另一方面,人民反对和痛恨什么,我们就坚决纠正和防范什么。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

 2.手中权力为人民所用(权力主体观)。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因此,要坚持为民用权,例如,用权力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用权力为群众排忧解难,逢山为他们开路,遇水为他们架桥。同时必须清楚地懂得:“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16]394,必须“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16]394毫无疑问,权力是上下左右有界受控的,因此,用权切不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应当做到按规矩、按制度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

 3.根本利益为人民所谋(利益主体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弄明白,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17]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18]50“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18]45,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19]

 4.工作好坏由人民评定(评价主体观)。既然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是为人民造福、为人民谋利,因此,我们的工作当然应当遵循“人民标准”,由人民来评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无论职位高低,都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20]并且,要把人民褒奖作为最高荣誉。为了使我们的工作经得起“人民标准”的检验,我们的工作和决策就必须建立在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的基础上。这样就必须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20]

  5.心中位置数人民最高(价值主体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时刻想着人民,并且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当人民的需要与个人需要发生冲突时,毫不犹豫地把满足人民的需要摆在第一位。他说:“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21]他在向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并致训词时说:“永远竭诚为民,自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22],“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22],“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英勇奋斗”【22]。

  6.人民和干部是主仆关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公仆,这是巴黎公社确立的原则,这一原则生动地诠释了人民和干部之间的关系,即人民是主人,干部是公仆。这一原则被我们党所继承和发扬,把干部称作“人民公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干部,一要把“人民公仆”作为自己的角色定位。他说:“要坚持不懈强化宗旨意识,解决好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问题”【23]。二要树立牢固的公仆意识。他说:“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永远铭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17] 三是怀有深厚的公仆情怀。要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他说:“必须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自觉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4]。四是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为此,要“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25]。

(三)“以人民为中心”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根本宗旨在新时代的话语表达,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内涵与政治地位。

 1.人民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为人民服务的继承和发展,结合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更加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为中心”三个字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它明确要求,无论是新闻工作、文艺创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还是发展行为、党的执政行为、政府施政行为,都要围绕和服从人民这个“中心”,时刻不能偏离这个“中心”。

 2.为人民谋利益的要求更高。在不同历史阶段,我们党为人民谋利益的内涵和目标不同。新中国建立以前,为人民谋利益集中体现在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人民谋利益集中体现在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为人民谋利益不再局限于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还要满足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只是数量上的叠加,还要有质的跃升。人民群众期盼民主和自由、公平和正义、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等等。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利益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为人民谋利益的奋斗历程永无止境。

 3.作为党的执政理念的意味更强。综观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我们可以获得一个深切的感受,“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不仅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且更加上升到“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高度。“以人民为中心”这句话表明,“人民”是我们党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所围绕的中心,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基准所在。

梳理和研究从“为人民服务”到“人民为中心”的演进过程,我们自己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的宗旨的教育。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我们党的伟大、我们党的强大、我们党的崇高威望之源泉,我们更加清楚地懂得了我们党何以能感召、凝聚、带领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变迁。我们深信,只要全党同志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奋力践行党的宗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去思考和工作,敢于担当作为,我们党绘制的“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成为光辉灿烂的现实。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 毛强:《改革开放的序曲:邓小平北方谈话》,《学习时报》2014年8月18日。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建》2002年第7期。
【7] 高尚全、傅治平:《坚持人民的社会主体地位》,《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8] 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9] 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10]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12]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民族论坛》2016年第5期。
【13] 新华社:《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理论导报》2016年第11期。
【14] 新华社:《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党建》2015年第12期。
【15]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党建》2016年第7期。
【1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17]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知》2019年第8期。
【1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19]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 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党的文献》2017年第1期。
【21] 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党建》2018年第4期。
【22] 新华社:《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英勇奋斗》,新华网。
【23] 新华社:《习近平:教育实践活动一定要敬终如始、一鼓作气、善作善成》,新华网。
【24] 新华社:《对照检查践行“三严三实”情况讨论研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措施》,《党建》2016年第1期。
【25] 新华社:《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让重庆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作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子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周文彰

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0-02-25 
 
更多>>
 
 
更多>>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辽宁省雷锋研究会   
地址: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丹东路西段一号文理楼    邮编:113001    电话/传真:024-56861577
网址:http://www.lfjszx.com(建议使用IE浏览器浏览)    Email:lfjslt@163.com
(如遇导航栏混乱,请通过设置--隐私、搜索和服务-选择要清除的内容,清理缓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