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雷锋精神在线网站! 今天是:2024年9月8日 星期日
微博
 
中华雷锋号

您的位置:首页 >> 研究 >> 中华雷锋号

雷锋精神永不褪色 青春坐标跨越时空
作者:余玮来源:光明日报浏览:6215次'时间:2021年6月16日
 

本期主题:雷锋

雷锋,1940年12月18日生,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2009年,雷锋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雷锋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雷锋还是10位全军挂像英模之一。雷锋题材文艺作品数不胜数,成为讲述雷锋故事,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载体。

编者按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百年中国共产党历史,也是英雄辈出的历史,方志敏、杨靖宇、刘胡兰、黄继光、雷锋、王进喜、陈红军、黄大发……他们不仅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信仰,也为中华民族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力量。

作为一名生命定格在22岁的普通士兵,雷锋一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他坚持做好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最终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在平凡岗位铸就辉煌人生,这是雷锋精神熠熠闪光的鲜明特征。雷锋这种从平凡到不平凡的人生,是我们可以学习也应该学习的。

雷锋精神展现了最美好的人性,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几十年来,围绕学雷锋,文艺界创作出数不清的文艺作品,激励着人们以雷锋为榜样,争做平凡英雄。在这些作品中,报告文学《雷锋的故事》、长诗《雷锋之歌》、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话剧《雷锋》等影响较大。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文艺界对雷锋的书写还在继续。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在全国掀起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潮。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省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参观时强调,“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用文学、音乐、美术、戏剧、影视、书法等不同的文艺样式,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讲述雷锋故事,擦亮雷锋精神这面永不褪色的旗帜,让学雷锋成为别样的时代风景。


1、雷锋去世后几十年间,《雷锋日记》一版再版,1999年10月,被评为“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之一


过去几十年,社会上出现了大量雷锋题材的出版物,其中《雷锋的故事》《雷锋日记》《雷锋之歌》等影响较大。
军旅作家陈广生写的《雷锋的故事》影响了整整一代人。陈广生早年曾在工程兵7343部队(即雷锋生前所在团)担任理论教员,跟雷锋走得比较近。在与雷锋相处的过程中,陈广生渐渐了解到雷锋的不幸身世与做好事的初心,为日后写作《雷锋的故事》奠定了感情基础。
早在1961年2月,陈广生就创作出近4万字有关雷锋的报告文学《向阳坡上长劲苗》。雷锋牺牲后,他把《向阳坡上长劲苗》分成若干个独立的小故事,以“毛主席的好战士”为题在《抚顺日报》连载。随着雷锋事迹的广泛宣传,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和春风文艺出版社找陈广生这位熟知雷锋故事的“活字典”约稿。于是,他在此前报告文学的基础上写出了近10万字的《雷锋的故事》。这是全国第一部完整介绍雷锋生平事迹的著作,一次次重印,成为学雷锋的必读书。后来,写雷锋、讲雷锋几乎成为陈广生生活的全部,他又出版了《伟大的战士》《雷锋传》等有关雷锋的书籍。
1963年早春,躺在病床上的王震将军在报纸上看到长篇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他被雷锋精神深深感动,觉得应该为宣传雷锋精神做点什么,于是叫来诗人郭小川以及贺敬之、柯岩夫妇,希望他们写写雷锋。
郭、贺、柯原本商定一起赴抚顺采访,但因故柯岩一人先行。柯岩在抚顺下连队、入军营、进宿舍、到伙房,含泪聆听雷锋的战友们讲述他的感人事迹,流泪阅读雷锋20多本日记。柯岩采访了一个月左右,全面了解了雷锋短暂而伟大的一生,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回京后,她迫不及待地向贺敬之讲述雷锋的故事,边讲边流泪。柯岩后来回忆说:“我一辈子经历过两次万民悲痛,一次是送周恩来总理,一次是送雷锋。雷锋在抚顺,也是万人空巷去送他,一边送一边哭——确实叫你觉得伟大是出于平凡之中的。”
深受雷锋精神感动的柯岩,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一气呵成写下长诗《雷锋》。之后,又陆续创作出诗歌《我对雷锋叔叔说》《向雷锋叔叔致敬》。1963年8月,这三首诗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结集出版,伴随一个时代少儿的成长。同样受到雷锋精神感染的贺敬之,在柯岩的鼓励下,创作出1200多行的长诗《雷锋之歌》。这首长诗气势磅礴,朗朗上口,融议论抒情于一体,把雷锋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生活之间,揭示出学习雷锋的重大意义。1963年4月11日,中国青年报“向日葵”副刊刊出《雷锋之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了无数读者。中国青年报还组织了“向雷锋同志学习什么”的讨论会,紧接着推出《怎样写自己的历史》《永远保持鲜红的颜色》等文章。5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单行本《雷锋之歌》。《雷锋之歌》与当时某些空洞的标语口号类新诗形成鲜明对比,对日后的青年诗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雷锋是个文艺青年。他曾十分动情地对身边人说:“如果你我能将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伟大斗争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那该有多好啊!”1958年3月16日,雷锋在《望城报》发表了散文《我学会开拖拉机了》。同年8月1日,他发表了抒情长诗《南来的燕子啊》。如今,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还珍藏着几篇雷锋生前所写的小说手稿。
除了发表文学作品,雷锋把对党和人民的感情及对生活的热爱更多地记在了日记中。“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日记中的很多文字,至今读起来依然振聋发聩,让人心生感动。1960年12月1日,雷锋日记在当时的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雷锋牺牲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许多报刊摘发了雷锋日记。1963年4月,约4.5万字的《雷锋日记》共选辑121篇,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雷锋去世后几十年间,《雷锋日记》一版再版,1999年10月,被评为“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之一。
2012年,《雷锋全集》由华文出版社出版。全书汇集了雷锋22年人生历程中所写下的日记、诗歌、小说、讲话、书信、散文、赠言等近20万字。这些内容全部由雷锋手记整理而来,许多珍贵资料还是首次面世,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可爱、可敬、可学的好榜样雷锋,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雷锋个人文集。
近些年,随着雷锋生平事迹与雷锋精神内涵的不断挖掘,雷锋主题出版物越来越多。仅2012年,为纪念雷锋牺牲50周年,出版界就推出雷锋主题图书300余种。雷锋主题出版物越来越多样化,既有汉文版,也有少数民族文字版和外文版;既有文字类,也有连环画、挂图、音像电子出版物等;还有一些出版物将雷锋精神与爱岗敬业、团队合作、人生规划等结合起来。一系列雷锋出版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营造出立体式的学雷锋氛围。现在,每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前后,许多新华书店都会设立雷锋图书专架,《雷锋全集》《雷锋画传》等图书依然受到读者的欢迎。

2、《学习雷锋好榜样》,一首急就章的歌,却传唱至今,经久不衰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在许多纪念雷锋的仪式上,人们都会齐声高唱铿锵激昂的《学习雷锋好榜样》。雷锋精神极为丰富,有爱岗敬业、甘于平凡的“螺丝钉”精神,有尽职尽责、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补丁”精神,有善待他人、舍己为公的“傻子”精神……《学习雷锋好榜样》唱出了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等刊登了毛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当天上午,正在学习题词的战友文工团突然接到通知,下午两点要上街宣传题词。不知是谁提议:“我们是文工团,下午参加活动的时候应该拿出一首歌来唱。”这个提议立即得到响应,同时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创作组的生茂和吴洪源。
当时已是上午10点,时间非常紧迫。二人脑子乱哄哄的,特别着急,赶紧开始苦思冥想。也许是急中生智,也许是灵光乍现,吴洪源突然想起一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毛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就是树立了一个榜样,于是吴洪源围绕“好榜样”三个字开始写词。写好词,快12点了,生茂顾不上吃饭就开始谱曲,仅用了1个小时左右就把曲子谱好。文工团的战士们来不及排练,把歌词抄到纸片上、手心中,路上一边记歌词一边学唱。到了街上,他们一唱,立刻引起群众强烈的共鸣。
随后,人民日报刊发了这首歌的谱子,中央及各地广播电台播放了歌曲的录音。1964年5月,在“全军第三届文艺汇演”中,《学习雷锋好榜样》获“优秀奖”。198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唤起我美好回忆的那些歌”评选活动中,《学习雷锋好榜样》又被广大听众推举出来,获“优秀作品奖”。若干年后忆及往事,《学习雷锋好榜样》的两位主创表示,其实这首歌没什么特别抓人的地方,主要是因为雷锋精神太深入人心了,所以我们急就章的歌,才能借着雷锋精神的光传唱开来。
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全国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高潮。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另一首金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有人曾认为这首歌的歌词是雷锋创作的,后来证实是雷锋从报纸上摘抄的,原作者是姚筱舟。不过,雷锋在摘抄时,将原诗中的“母亲只能生我身”改成“母亲只生了我的身”,把“党号召我们闹革命”改为“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删掉了原诗中歌颂“大跃进”的内容。这一改一删,不仅使原诗主题更加鲜明,而且更具有音乐的节奏感,更适合谱曲。雷锋殉职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家朱践耳在《雷锋日记》中看到了这首改抄的诗,心情难以平静,谱成了曲子。这首歌经当时正在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民族班深造的藏族歌唱演员才旦卓玛深情演唱,很快成为红遍大江南北久唱不衰的名歌。
1963年1月7日,雷锋生前所在的运输连二排四班被国防部命名为“雷锋班”,这是全国第一个以雷锋名字命名的集体。从此,“雷锋班”一茬茬战士接过雷锋的枪,踏着雷锋的足迹,矢志不渝地传递着雷锋精神的火炬。一直到今天,“雷锋班”的老兵在将钢枪传递给新兵时都会教他们学唱《接过雷锋的枪》:“接过雷锋的枪,我们都学习他的榜样;接过雷锋的枪,千万个雷锋在成长……”这首《接过雷锋的枪》作于1963年,由朱践耳创作词曲,至今仍回荡在军营,激励着广大官兵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除了《接过雷锋的枪》,“雷锋班”还创作了班歌《雷锋的传人是我们》。这首歌由“雷锋班”第17任副班长李峰威创作,在1990年全连的一次晚会上,“雷锋班”全体战士演唱后,作为“雷锋班”班歌流传了下来。一代代“雷锋班”的战士,如歌声所唱:“历经风雨我们志不移,把雷锋火炬来传递。你吹冷风我们学雷锋,不怕别人叫我们傻大兵。我自豪,我自豪,我是雷锋班的一个兵;我骄傲,我骄傲,雷锋的传人是我们。”李峰威退伍后,一直致力于雷锋精神的宣扬,被评为“首都最美志愿者”“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者’”。
多年来,雷锋的事迹、雷锋的品格、雷锋的精神,伴随着雷锋主题音乐作品在全国各地广为传颂。这些歌曲或雄壮激昂,或热情奔放,或庄重平缓,或欢快流畅,或充满童趣,诉说着一桩桩暖心的善举,歌唱着雷锋的优秀品格,赞美着雷锋的无私情怀。

       3、关于雷锋的各类艺术作品不断涌现,证实了雷锋精神的恒久生命力


1965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董兆琪执导的黑白电影《雷锋》在全国上映。影片选取了雷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用朴素的白描手法,讲述了雷锋从一个稚嫩的少年变成一名平凡而伟大的解放军战士的过程,表现了雷锋大公无私、艰苦朴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由傅庚辰创作词曲的主题曲《雷锋,我们的战友》,轻松明快,旋律优美,至今许多人还能哼唱。
拍摄之前,剧组在全国遴选饰演雷锋的演员,据说已考察了上百人,但却一个个被否掉了。后来,董兆琪和团队来到解放军艺术学院,一个叫董金棠的小伙子,引起了导演的注意。经过化装、试镜,凭借跟雷锋相似的个头、胖瘦、长相、气质,21岁的董金棠最终被确定饰演雷锋。
为了演好雷锋,董金棠等演员跟随导演来到雷锋生前所在连队体验生活,与雷锋的战友们吃住在一起。雷锋的战友们给了董金棠很多帮助,为他讲雷锋的事迹,介绍雷锋走路的姿势和说话的语气。董金棠本人也不含糊,从军训到驾驶,从为群众做好事到担任小学的课外辅导员,重新把雷锋生前的生活“过”了一遍,并且样样做得都很好。电影上映后,好评如潮。
此后几十年间,各种雷锋题材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如1979年李世玺版《雷锋之歌》、1996年王思圣版《少年雷锋》、1996年吴军版《离开雷锋的日子》、2013年胡家华版《青春雷锋》、2013年钟秋版《雷锋在1959》、2013年万思维版《雷锋的微笑》、2010年田亮版电视剧《雷锋》。这些影视作品用生动的影像和鲜活的细节讲述雷锋故事,将雷锋形象嵌入了不同时期人们的脑海中,推动着不同年代的学雷锋活动持续开展。
在这些作品中,曾取得当年全国上座人次和票房双料冠军的《离开雷锋的日子》影响最大。在影片中饰演主人公乔安山之妻的宋春丽在《〈离开雷锋的日子〉表演随感》中曾这样写道:“这几天,无论我走到哪儿都会被人捉住聊上几句,聊乔安山,聊这部片子,聊现实社会的真善美。甚至有一次我去自由市场买菜,菜称好了,老板却坚决不收钱,原因是‘你那一大段台词说得太好了,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我也学次雷锋’。”
影片中,乔安山驾车救起一位被车撞伤的老人,并将老人送到医院抢救。谁也没有想到,老人在家人的压力下,违心指认是乔安山撞了他。后来,撞伤老人的司机找到了,老人及其家属的良心受到谴责,认了错。此时,宋春丽在影片中留下了一段经典的独白:“你们想过吗,你们为了这点医药费,红口白牙地咬住老乔不放。昨天他去了雷锋墓,他连死的心都有;咱们都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走到今天的。我不是为我的丈夫争理,我想为这社会讨一个公道,为雷锋精神做一个证明。”这段独白是在商品经济大潮下,对人们道德的叩问,也是在社会转型期对雷锋精神的呼唤。影片上映后,整个社会掀起了一场关于雷锋精神和雷锋故事的讨论,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现象。
近些年,还出现了大量有关雷锋的纪录片,比如《永远的雷锋》《世纪雷锋》《雷锋在鞍钢的423天》《雷锋班》《我们的雷锋》。这些纪录片通过真实的史料和扎实的采访,并结合大量雷锋照片、雷锋日记、雷锋原声等珍贵资料,回顾了雷锋短暂而又不平凡的一生,并聚焦雷锋精神与现实的交汇点、共鸣点,以影像的方式回答一些重大的现实问题,证实了雷锋精神的恒久生命力。
舞台艺术方面,1963年2月,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在周恩来总理的建议下一周内赶出了话剧《雷锋》,在全国率先成功把雷锋的事迹搬上话剧舞台。当年7月,剧组两次来到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演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完整地观看了演出,并与观众一起为演员们的精彩表演热烈鼓掌。这部话剧在京两个多月时间里,共演出50多场,观众达7万多人次。接着,全国各地数十个话剧院团齐上阵,排演了不同版本的话剧《雷锋》。近几年,话剧《雷锋》多次复排。其中,北京一九九八国际青年艺术剧团版话剧《雷锋》沿用了原剧本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并在语言表达、呈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二次创作,成为一部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的全国巡演剧目。此外,话剧《雷锋》还衍生出京剧、越剧、川剧、评剧、豫剧、秦腔等不同版本。

4、雷锋的生命定格在22岁,而看着电影《雷锋》长大的郭明义,则活成了又一个“雷锋”

2009年,雷锋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雷锋还是10位全军挂像英模之一。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批又一批雷锋式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书写着不同时代的雷锋故事。1977年1月11日,时任鞍山军分区副政委的余新元,把一个叫郭明义的小伙子送上了运兵的专列,而在1960年1月,把雷锋送上军列的也是这位余新元。雷锋的生命定格在22岁,而看着电影《雷锋》长大的郭明义,则活成了又一个“雷锋”——他每月拿出工资收入的一半,累计资助超过300名贫困学子;20年间累计无偿献血超过6万毫升,是他身体血液的10倍多。
像郭明义一样的雷锋式人物还有很多。“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水电工徐虎、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的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帮助他人我快乐”的义工丛飞、把助人为乐当成一种生活方式的“京城活雷锋”孙茂芳……他们积小善为大善,在平凡的岗位上把普通的工作做到了极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展现“当代雷锋”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雷锋精神依然是当下文艺创作的重要题材。话剧《郭明义》就是以郭明义为原型创作的,先后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优秀剧目奖。陇剧《苦乐村官》塑造了一个“酸甜苦辣都得尝,喜怒哀乐一身担”的村官形象,荣获文华大奖特别奖等。
每逢全国学雷锋活动日,各种学雷锋的“快闪”活动频频登场,说唱、街舞等时尚艺术形式,将雷锋精神与流行文化结合,让雷锋成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偶像,也让雷锋精神以一种接地气的方式得到传播和传承。
一组数字颇有说服力:去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00后。不仅是医护人员,广大党员干部、公安民警、社区工作人员、新闻工作者、志愿者以及方方面面的抗疫一线奋斗者,也有很多是90后。他们也许没有读过《雷锋之歌》,也许没有看过《离开雷锋的日子》,但在关键时刻,他们勇敢地站了出来,奉献,牺牲,成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践行者。

习近平总书记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永恒意味着从未过时,永恒也意味着历久弥新。随着时代的发展,雷锋精神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学雷锋的形式也在与时俱进。经过岁月的沉淀,“雷锋”已不仅仅是一个名字,“雷锋精神”也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精神。雷锋和雷锋精神已深深扎根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成为中华民族闪亮的精神坐标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熠熠生辉的组成部分。


雷锋从未离去。

雷锋精神生生不息。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余玮,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华儿女》杂志首席记者)

 
更多>>
 
 
更多>>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辽宁省雷锋研究会   
地址: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丹东路西段一号文理楼    邮编:113001    电话/传真:024-56861577
网址:http://www.lfjszx.com(建议使用IE浏览器浏览)    Email:lfjslt@163.com
(如遇导航栏混乱,请通过设置--隐私、搜索和服务-选择要清除的内容,清理缓存即可)